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市场 >

回村改造老宅探索“民宿+”模式 开民宿的年轻人为乡村旅游带来活力

2023-08-13 07:05:44    来源:工人日报

“多年后,我可能在云南、贵州,可能在四川、西藏,也可能在某个不知名的村庄。”28岁的苏州姑娘秦何熠,在乡村扎根5年,改造30年老宅开民宿,并聚起团队为100余个乡村旅游项目做规划。

“相较于都市的繁华,大理的乡野更贴近自然,苍山洱海的壮阔有着天然的疗愈力”。去年11月,陈奇偌辞去上海的工作,到云南大理定居,租下了喜洲南星登村的一个老院子,筹备做疗愈民宿。

盘活和挖掘地方文旅资源、打造品质民宿,近年来,成为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的一大“卖点”。根据一民宿平台今年7月发布的《Z世代民宿从业者观察报告》,2023年上半年该平台新增房东中“95后”占比达七成,同比2019年增长五成。乡村民宿在带动当地旅游、就业、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95后”将30年老宅改造成新式民宿

苏州城区往西50公里,跨过太湖大桥,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西山岛,庭山村是入岛后的第一个村子。1995年,秦何熠出生在这里。

出于对家乡和家人的浓厚感情,2018年,秦何熠大学毕业不久,就选择了回村,并开始在家乡谋发展。

村子有西山岛的旅游资源优势,又临近江浙沪,秦何熠决定投身旅游业,把爷爷留下的一栋30年老宅改造成民宿。那一年,她自己动手改造设计,用大学兼职攒下的积蓄和父母的资金支持,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新式民宿。

为了打破客流较少的困境,秦何熠将民宿开到线上平台,利用互联网吸引外地游客。为此,她还专门为客人策划游玩攻略、拍照片、做早餐。

随着民宿生意日益红火,越来越多游客、学生实践团、民宿伙伴涌入庭山村。秦婆婆是秦何熠的老邻居,几年前她在村里开了一家老式农家乐,但生意寥寥。在秦何熠的帮助下,农家乐改造成特色民宿,还上线了互联网预订平台,靠着新办法迎来了新生意。为感谢秦何熠,秦婆婆隔三差五就送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。

秦何熠表示,5年来,在她的带动下,庭山村的民宿增加到10余家,也带动了当地餐饮、文旅、电商发展。

上海白领到大理开疗愈民宿

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时,陈奇偌经常到一家健身房运动,日常练习中,她接触到多种关乎身心健康的课程,两年时间的练习给她的身心带来明显变化。因此,陈奇偌来到大理后,很快决定要在这里打造一个小型、亲民的疗愈空间。

陈奇偌租下的老宅在一片百年大青树林旁边,院子有300多平方米,足以办一场四五十人的户外活动。让她惊喜的是,“前一任房东在老宅旁修了两间特别的木屋,极具艺术感。”

在民宿设计和改造上,陈奇偌有自己的想法。“房子比较老,装修时用天然的老木头、藤编元素突出自然风格,卫生间用微水泥工艺,简洁且有质感,墙面是价廉物美的石灰草荆,隐隐约约的稻草碎,呈现出岁月的斑驳感……”

“对很多客栈来说,住宿是唯一的功能,但我的民宿更注重内容设计。”陈奇偌说,民宿里有专门的教室用于日常的瑜伽课、疗愈课,以及阅读空间、承接小型晚宴的餐厅等。

陈奇偌还计划在民宿周边租一些院子做共居社区,让来旅居的人共居共创,打造一个有活力的中青年社区,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。

据了解,为帮助缺乏经验的乡村民宿从业者补齐经营和营销短板,美团民宿平台也上线免费课程,此外,还将搭建开放平台,调动互助精神,接入社会化服务力量。

探索“民宿+”项目,挖掘乡村文化魅力

住进来,玩下去。2020年起,秦何熠开始思考“民宿+”项目,即以民宿为载体,增加露营、咖啡、茶馆、农场、研学、摄影等服务,挖掘乡村文化魅力。

来自四川的“00后”大学生郭郭、98年出生的设计师树树、开疗愈民宿的陈奇偌,与秦何熠结识,组成团队。3年来,他们的足迹遍及云南、河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的村庄,为100多个位于乡村的“民宿+”项目提供规划服务。

今年4月,团队接到了一个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服务需求,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山路,秦何熠带领团队抵达目的地。“在甘孜,年轻人很少留在村里,当地人不懂如何运营,团队能从最实际的角度入手,指导如何摄影、写文案等。”

甘孜之行让秦何熠更加坚定地认识到,要把乡村民宿规划做下去,将积攒的经验,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
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杨永福表示,打造特色乡村民宿,不仅能留住游客,带动乡村旅游消费,还能促进村子形成特色,把握乡村旅游的重要一环。

“乡村旅游既根植于村庄,又紧密连接村民,是发展产业、吸引投资、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。”在杨永福看来,秦何熠、陈奇偌等年轻人走进乡村,参与乡村振兴,让乡村的发展有了多样性和可塑性。

杨永福建议,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因地制宜深挖文化底蕴,重点打造区域化的特色品牌,还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,发挥年轻人的力量,找到适宜发展方向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